題:中國古法斫琴匠人與新加坡的不解之緣
作者 楊佩佩
近六年間,斫琴師張浩多次前往新加坡教學古琴,借此傳播古琴文化。一位新加坡籍徒弟,成為張浩在新加坡傳播古琴文化的“橋梁”。“緣分,妙不可言?!睆埡聘锌c新加坡結下的不解之緣。
現(xiàn)年47歲的張浩作為古法手斫古琴非遺傳承人,十余年來,他一直致力于將古琴文化帶出國門,走向世界,新加坡成為第一站。
談及第一次的新加坡之旅,張浩記憶猶新。2017年,在朋友的推薦下,張浩在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、瑞士村中學等進行古琴公益教學。“沒想到,當?shù)氐膶W生對古琴很感興趣?!?/p>
此后幾年間,張浩每年都要在新加坡待兩個月,在當?shù)貙W校等文化機構進行古琴教學推廣古琴文化。這兩年,盡管受疫情影響無法出國,張浩的新加坡之緣卻并未中斷,他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多場交流活動。
多年來,除公益授課,張浩還收徒弟,以此傳承古琴斫琴文化。來自新加坡的黃文才便是張浩收的首位海外徒弟。
黃文才曾是新加坡華樂團的一員,他經常到中國進行巡演,十分熱愛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。2018年,黃文才專程從新加坡來到山西太原拜師學藝。叩首、敬茶、呈拜師帖……一整套中國傳統(tǒng)拜師禮畢,黃文才成為張浩的徒弟。
古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,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,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愛不釋手的樂器。2003年,古琴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“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”。就連制作古琴的技藝,也有專門的稱呼——斫琴。
張浩介紹,他制作古琴的過程叫做古法斫琴,是沿用唐代斫琴方法純手工制作的一門技藝。每張琴經過擇材、制圖、造型、槽腹、試音、合琴、靠木漆、裹夏布、打磨、刮灰、底漆、面漆、擦漆、推光、上弦等200多道傳統(tǒng)工序,至少三到五年才能完成。
“我覺得傳統(tǒng)的東西才是最好的,它具有歲月的滄桑和文化的沉淀,十年百年千年以后,回頭看它還是這樣一個好東西,可以一代代傳承下去?!睆埡普f,作為年輕一代更應該擔負起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任,把老祖宗流傳下的古老技藝發(fā)揚光大。
此外,張浩還將古琴文化帶到馬來西亞、文萊等東南亞國家。談及未來規(guī)劃,張浩表示,希望將古琴文化帶到更多國家。目前,已在馬來西亞、新加坡成立工作室,等疫情結束,就可以繼續(xù)推動古琴相關事宜。
聲明:本網轉發(fā)此文章,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,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、消費建議。文章事實如有疑問,請與有關方核實,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,僅供讀者參考。